悬铃木白粉病
【分布为害】:白粉病是悬铃木病害中极易扩散蔓延且很难根除的真菌性病害,已在国内南北各地多种植物上有发生。在中原豫、鲁、苏、皖、晋等省均有发生。
【症 状】:悬铃木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、新梢,也可为害芽。受害新梢部位表层覆盖一层白粉,染病新梢节间短,后期病梢上的叶片大多干枯脱落;叶片受害,背面产生白粉状斑块,正面叶色发黄、深浅不均,发病严重的叶片正反两面均布满白色粉层皱缩卷曲,以致叶片枯黄,提前脱落;白粉病菌为害悬铃木芽,使芽的外形瘦长,顶端尖细,芽鳞松散,严重时导致芽当年枯死,染病轻的芽在第二年萌发后形成白粉病梢。
【病原】:致病菌为悬铃木白粉菌(Erysiphe platani)引|起的悬铃木叶部病害,属外寄生性,其菌丝体全部或大部暴露在寄主植物的叶、茎、嫩梢、芽、花和果实的表面并产生大量由菌丝体、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构成的肉眼可见的白色粉状物,故名白粉病。
【发病规律】:悬铃木白粉菌为外寄生性真菌,病菌侵入悬铃木树体后以菌丝的形式潜伏在芽鳞片中越冬,翌年悬铃木萌芽时休眠菌丝侵入新梢。闭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,在树体的表面以吸器伸人寄主组织内吸取养分和水分,并不断在寄主表面扩展。白粉病依靠风力传播,传染性比较强,病程短,再侵染发生频繁且难以控制。白粉病的发病程度与环境温湿度密切相关,春秋季发病较为严重,气温2℃左右就可发病,15~20℃是白粉病发病最适温度,但是,当温度超过25℃时病害发展趋于缓慢;等到气温回升到21~25℃湿度展趋于缓慢;等到气温回升到21~25℃湿度达到 70%以上时孢子开始大量繁殖传播,因此,悬铃木白粉病每年在4~5月和8~9月出现两次发病盛期。春季温暖干旱、夏季凉爽、秋季晴朗均是促进病害流行扩展的主要原因。另外,连续阴雨对病害亦有抑制作用。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,雨水过多反而影响白粉病菌的传播:植株营养充分,能够提高树体的抗病性,因此,树体营养也是影响悬铃木白粉病发生的条件;气候条件与发病有密切关系,高温高湿是白粉病发生的促进因素;栽植密度大、树冠郁蔽易造成树体生长环境郁闭,通风透光很差,树体周围温度湿度不利于树体生长,导致白粉病的发生;土壤黏重、施肥不足、偏施氮肥和管理粗放等都容易引起悬铃木树体正常生长受阻,树体营养供应不足、氮肥过多导致树体旺长,从而树势削弱抗病性下降,利于白粉病菌的侵染潜伏、发病以致大暴发。
【防治】
1. 加强管理。悬铃木在城市绿化上用量多、面广,购苗时要选无病植株,苗木出时,要进行施药防治,严防带病苗木将病菌传入新区。选择发病轻或抗病性强的品种裁植是防治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。加强管理,合理密植,清除病原,剪除病枝和病芽疏剪过密枝条,使树冠通风透光,减少白粉病菌的传染。增强树势,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,避免偏施氮肥,氮肥过多容易引起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失衡,导致悬铃木树体旺长营养补给不及时造成树势削弱,抗病性下降。
2.搞好预防。白粉病防治的重点应放在春季,在发病初期控制住病情。开春新叶萌发后,在完成冬季休眠期修剪后普遍喷一次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,展叶初期普遍喷施一次等量式波尔多液1500倍液或用代森锰锌进行预防。
3.药剂防治。发病后可用 25%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0~1 500倍液,或 7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~1 200倍液喷雾,或50%多菌灵、50%福美甲胂可湿性粉剂 800倍液,或 70%百菌清600~800 倍液。每隔10~15 天一次,连续喷2~3 次。对重点发病区域要注意观察,应进行统一防治,结合适当修剪病害严重枝干,加大防治力度,降雨多的年份喷药次数应适当增加,药剂的合理使用能有效地控制该病的发生与蔓延,几种药剂应交替使用,避免产生抗性。